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
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,与人相处认为一个理解你的人,可能你什么都不需要说,别人就明白你的意思,跟不同的人去争辩是非,只会去消耗自己,今天小编收集了关于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的文章。
一、智者说话,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;
愚者说话,则是因为他们想说——
人人都会说话,但不是人人都懂得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。
以前有个同事是个“话痨”,一点小事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。
问他一件事,他东拉西扯说了一大堆,就是不给你一个准话。
“喋喋不休”和“口才好”,完全是两件事。
跟一个寡言的人共处一小时,是很沉闷;
但跟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共处十分钟,你就会被烦死了。
语贵在精而不在多,麻雀叽喳千遍,也不如雄鸡啼叫一声。
毒舌不是幽默,而是嘴贱;
不是耿直,而是没教养。
二、不轻易许诺,是一种尊重
经常在酒桌上听到一些人高谈阔论:
一会说自己的项目几千万,一会说自己认识哪个名人大款,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说。
若真找他帮忙,他拍拍胸脯满口答应,让你放心。
喜欢吹牛的人,总会把牛皮吹破;
满口谎言的人,终会被谎言反噬。
心胸狭隘、目光短浅的人,最喜欢和人争辩。
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,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。
争辩的结果,包括发脾气,失去自制,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。
与其跟狗争辩,被它咬一口,倒不如让它先走。
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,因为那只会消耗你自己,让对方叫得更来劲。
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,与其试图说服别人,不如专心做好自己。
如果不了解别人的心,那就管好自己的嘴。
三、不是所有人都能对你感同身受,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你保守秘密。
他只是在你生命里匆匆出现了一段,便转身离开......
有时候会想,如果不曾遇见他,你的人生也许会有些许的不同:
不会有那么多无眠的夜,不会听那么多苦涩的歌。
可是人生从来没有如果,只有结果。
无论你遇见谁,他都是对的人。
无论发生什么事,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。
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,都是对的时刻。
你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出现,也挽留不了一个人的离开。
你能做的只有,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,也接受突如其来的离别。
所有遇见和分别都有它的意义,愿你学会接受也学会珍惜。
1、胡歌与卓伟有一件往事。
2015年,卓伟别有用心地做了一句诗“骨相清奇本绝配,歌影婆娑映浦江”,试图爆料胡歌与江疏影的恋情,还在微博上分别@了胡歌和江疏影。
一时间,舆论哗然,吃瓜群众纷纷端好小板凳,等着两军对垒、双方开撕。
然而,胡歌却不温不火地回了一句: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。”
要知道,这句话出自冯延巳《谒金门》,南唐皇帝李璟曾拿这句话取笑冯延巳:“吹皱了一池春水,干卿何事?”
胡歌这句话,翻译一下,就是我谈不谈恋爱,关你屁事。
不做解释,寥寥数字,看似云淡风轻,却是言义尽显。
微博上还有个老梗。
昆明恐暴事件发生后,北大医院发出一则微博:称北大医院派出“普通外科医生”姜勇飞赴昆明参与救援工作,这本是很平常的一条信息,却惨遭一侠肝义胆的网民吐槽:
这都什么时候了?还只派普通外科医生?为什么不派高级外科医生?拿得出手吗?
要知道,普通外科,简称普外科,为外科系统中最大的专科,涵盖各种腹腔、乳房、甲状腺及简单的.皮肤外科,其分类是按照治疗目标的不同来进行区分,而不是按“普通”和“高级”。
于是有热心的网友进行了反馈:从今以后,外科医生的等级要从低到高分为粗糙、普通、优秀、高级、史诗和传说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层次,这本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偏偏有人就喜欢以己度人。
在遇到与自己认知层次不一致的事情时,他们会坚信自己一定是对的,并始终占领着道德上的优越感,对对方施以道德上的绑架。
在他们看来,事情没有真相,凡是与他认知不一致的,就等同于错的、不好的、虚假的以及腐败的。
所以,当有人在不停地对你报以恶意的质疑时,你可以想想:他是否值得我去争辩?而通常是,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。
2、话说,某天早上,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,有人来求访孔子,想要请教有关时间的问题。子贡认为这个问题简单,便代为作答。
来人问:“一年有几季?”
“四季。”子贡说。
“不对,一年只有三季。”
“四季。”
“三季。”
“四季。”子贡理直气壮。
“三季。”来人也毫不示弱。
两人争论不休,直到中午也没有消停。孔子听到争论,从院内出来,子贡觉得自己占理,忙上前讲明原委,让孔子评定。
孔子观察来人一阵后说:“一年的确只有三季。”
来人听到孔子也这样说,于是高兴地离开了。
子贡不解,说老师您平时讲的可是一年四季啊。
孔子解释道:
刚刚那个人穿一身绿衣服,就跟田间的蚱蜢一样。蚱蜢,春生秋亡,一生只经历过三季,哪里见过冬天?所以,在他的思维里,根本就没有‘冬季’这个概念。你跟这样的人,就算争论个三天三夜,也争不出个结果,何必呢?若不顺着他说,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?
孔老夫子,一举点破人际交往的核心:
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,绝对是在浪费时间。
3、冰冰的老家在南方一个封闭的小山村,她从小就跟村里那些女孩不一样,因为在大家眼里,她就是个另类。
别的女孩子在满山疯跑的时候,她在学习;
别的女娃在学怎么纳鞋底、绣花、砍猪草、插秧种地的时候,她在读书;
老一辈的妇女见了她都恨不得拔了她的皮。
你个死丫头,读书读得脑壳傻掉了哇,以后怎么找婆家,哪个男人愿意要你?
到了十七八年纪的时候,别的女娃儿每天打扮得溜光水滑,望着来提亲的媒婆喜笑颜开,冰冰却在高三的最后一年里挥洒青春。
村里人视她家为另类,她自然而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用来嘲笑的谈资,不仅背后议论,当面还得埋汰:
“哎呀,女生要读那么多书干嘛?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。”
“别再让她读了,赶紧找个婆家,结婚生娃才是正当事。”
面对村里七姑八姨愈演愈烈的嘲笑,她从来不回复,也不辩驳,默默地上完大学,在大城市里上了班。
今年过年回老家,在大巴上偶遇村里一位长辈,这位长辈见她后,顿时在昏睡中来了兴致,扯着嗓门忍不住埋汰起来:
现在读大学啊,没用,白花钱,上完大学还是给人当牛做马啊。我儿子初中上完,我就送他学厨师,现在在省城的大饭店里干厨师,一个月2000块呢,啧啧啧,真不错,真出息。
而后,似笑非笑地问冰冰:“大学生,你现在一个月拿多少钱啊?”
冰冰双眼一抬,微微一笑:“也不怎么多,大概是你儿子两年的收入吧。”
大叔脸上堆满的调笑瞬间变成了尴尬的讪笑:“哦哦哦,还真是不少。”
我想,大叔就算再没文化也能算出这丫头现在一年挣多少钱。
从此,村里闹家庭矛盾的时候,老娘都会骂自己不争气的儿女们:“你们看人家冰冰,人家一个月挣那么多钱,我生你们真是白瞎了。”
这世上,很多时候,可怕的不是见识短浅的人,而是见识短浅而不知的人。
更可怕的是,他们觉得自己短浅的见识代表的是全世界的普遍真理。
继而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
更有甚者,会三人成虎,五人成章,在言语和行为上孤立不同者,以获取从众心理上的优越感。
对这些人最好的回复,就是不回复、不理睬、不解释,因为实在没有必要。
1、前几天,朋友向我诉苦,说他和他女朋友终于去看了《西虹市首富》,却因为一句吐槽打起了冷战。
电影放完后,朋友感叹了一句“有钱真好,万能啊!”他女朋友接话说:不是啊,有钱买不来爱情,也买不来健康,哪是万能啊?
朋友反驳道:那就是钱还不够多呗,如果像王多鱼那么有钱,就可以通过无限制砸钱的方式,俘获爱情;生病了就可以去最好的医院,看最好的医生。
回去的路上,俩人一直在争论钱到底是不是万能的,朋友滔滔不绝地说,终于说得他女朋友不想说话了,最后好几天没理他。
钱是不是万能的呢?见仁见智,但像这种无谓的争论,却是万万不能的。费尽心思去争论一个根本没必要争论的东西,完全得不偿失。
2、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争论,说好听了是争论,说难听了就是抬杠。昨天在豆瓣看到一个帖子,楼主说自己做厨房小妹好可怜,每天都要端茶倒水。最高亮的两个回复却是:“小妹??又在炫耀年轻了?”“自己不努力,还到处求安慰,我认识一个朋友跟你一样,现在已经买车买别墅了。”
这种喜欢抬杠的人,压根不关心事实,不管你说的是什么,他都会先反驳挑刺,为了反对而反对,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。
而且我们人类的大脑,很容易就会不自觉地执着于证实偏见。所谓证实偏见,就是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时,就会下意识地寻找论据来证明这个偏见,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被忽视掉。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,就有这种偏见在作祟,你喜欢的人或事,就会举出众多理由,来不断支持这个观点,使其越来越正确。
粉丝滤镜,也是同样的道理,粉丝看待自己喜欢的偶像,就会自动过滤掉他们的缺点或不足之处,怎么看怎么好。
比如网友diss流量明星,说他们演技不好、唱功不行的时候,基本都能听到粉丝的这种回应——“你们就是嫉妒xx长得帅”、“你知道xx有多努力吗?你们凭什么说他?”
证实偏见是普遍存在的,我们都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思维中。在争论中就是这样,一般情况下,大脑都会下意识地忽视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信息,会坚信自己才是对的。
文档为doc格式